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 第8章 注释
[10]见《三国志·吴主传》。
[12]见《晋书·宣帝纪》。
[15]见《三国志》之《鲁肃传》、《吕蒙传》。
[24]张绣投降在建安四年十一月,见《三国志·武帝纪》。
[1]见《三国志》之《庞统传》、《法正传》,《赵云传》更称“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即只要法正身后有谥号。
[30]关于郭嘉的定见,《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援引了两种说法。《魏书》的说法是,有人对曹操说:“备有豪杰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问计于郭嘉,郭嘉表示不能杀刘备。《傅子》的说法例是,郭嘉主动去找曹操,说:“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前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但当时曹操“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豪杰以明大信”,就没有听郭嘉的。比及刘备公开叛变曹操时,曹操便“恨不消嘉之言”。是以周泽雄先生以为,郭嘉的定见是囚禁。
[26]以下对话均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11]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2]见胡适《〈三国志演义〉序》。
[21]孙吴立国五十一年,曹魏四十六年,蜀汉四十二年。
[10]汉制,列侯三级,亭侯之上是乡侯,乡侯之上是县侯。
[17]谯周的投降论是一气呵成的,改写成对话体是为了便于了解。
[19]见《三国志·鲁肃传》。
[12]见《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37]陈迩冬先生《闲话三分》说,如果刘备、董承他们“立券书名”是实,并且曹操征刘备就因“衣带诏”一案而起,那么,曹操在俘虏了刘备的老婆、孩子和关羽今后,就不会那么客气了,也不会由着关羽带着嫂子和侄子一走了之了。是以陈先生以为,就连这个“衣带诏”,是不是董承或董承父女捏造,也很难说。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则说:“董承本来是牛辅的余孽,那里是甚么公忠体国的人?”“就是要除曹操,如何会讨托董承呢?这话怕靠不住罢?”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29]刘备事如无另注,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18]这一年有四个年号。汉灵帝归天前为中平六年,刘辩继位后改元光熹,从黄河岸边回宫后改元昭宁,被废后改元永汉。
[30]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51]见《三国志·武帝纪》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36]见《三国志·先主传》,原文为:“先主未出时,献帝舅(岳父)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安闲谓先主曰:‘今天下豪杰,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够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划一谋。会晤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法。”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说:“于时合法雷震,备因谓操曰:贤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三国演义》的“青梅煮酒论豪杰”,即据此改编。
[21]请参看田余庆先生《孙吴建国的门路》一文。
总注释
[30]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豪杰记》。
[23]范文澜《中国通史》说,曹操在北方,诸葛亮在蜀国,都“革去了一些东汉的恶政”。田余庆《关于曹操的几个题目》一文则说,曹操“去浮华、清吏治、抑豪强”,与袁绍构成光鲜的对比,只要诸葛亮“能够同他对比”。这实在是史家之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