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世纪初,关于西方思惟的最大权威是严复(1853―1920)。他暮年被满清当局派到英国粹水兵,在那边也读了一些当时风行的人文学科的书。返国今后,译出了以下著作: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斯宾塞《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名学》(前半部),甄克斯《社会通诠》,孟德斯鸠《法意》,以及耶方斯《名学浅说》(编译)。严复是在中日甲午战役(1894―1895)以后,开端翻译这些著作的。而后他就非常着名,他的译本遍及传播。
正因为这个原因,以是西方的哲学研讨虽有那么多分歧的门类,而第一个吸引中国人重视力的是逻辑。乃至在严复翻译穆勒《名学》之前,明朝的李之藻(1630年卒)早已同耶教神甫合译了一部中世纪讲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教科书。他译的书,名叫《名理探》。在第十九章已经说过,“名理”就是辩名析理。严复将逻辑译为“名学”。在第八章已经说过,名家哲学的本质,以公孙龙为代表,也恰是辩名析理。但是在第八章我已经指出,名家哲学与逻辑并不完整不异。但是有类似之处,以是中国人当月朔传闻西方的逻辑,就顿时重视到这个类似之处,将它与中国本身的名家联络起来。
但是严译的书目,表白严复先容西方的哲学很少。此中真正与哲学有关的只要耶方斯《名学浅说》与穆勒《名学》,前者只是原著择要,后者还没有译完。严复推许斯宾塞的《天人会通论》,说:“欧洲自有生民以来无此作也。”(《天演伦》导言一,按语)可见他的西方哲学知识是很有限的。
北京大学当时是中国独一的国立大学,打算设三个哲学门:中国哲学门、西洋哲学门、印度哲学门。门,相称于厥后的系。但是当时实际设立的,只要一个哲学门,即中国哲学门。在1915年宣布建立西洋哲学门,聘了一名传授,是在德国粹哲学的,当然能够教这方面的课程。我因而在这一年到北京,考进了这个门,但是使我懊丧的是,这位传授方才要教我们却归天了。是以我只要进中国哲学门学习。
就我所能看出的而论,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进献,是逻辑阐发体例。在第二十一章我曾说,佛家和道家都用负的体例。逻辑阐发体例正和这类负的体例相反,以是能够叫做正的体例。负的体例,试图消弭辨别,奉告我们它的工具不是甚么;正的体例,则试图做出辨别,奉告我们它的工具是甚么。对于中国人来讲,传入佛家的负的体例,并无关紧急,因为道家早已有负的体例,当然佛家的负的体例确切加强了它。但是,正的体例的传入,就真恰是极其首要的大事了。它赐与中国人一个新的思惟体例,使其全部思惟为之一变。但是鄙人一章我们就会看到,它没有代替负的体例,只是弥补了负的体例。
到现在为止,西方哲学传入后最丰富的服从,是答复了对中国哲学包含梵学的研讨。这句话并没有甚么冲突的处所。一小我碰到不熟谙的新看法,就必然转向熟谙的看法寻求例证、比较和相互印证,这是最天然不过的。当他转向熟谙的看法,因为已经用逻辑阐发法武装起来,他就必然要阐发这些看法,这也是最天然不过的。本章一开端就讲到,对于儒家以外的当代各家的研讨,清朝汉学家已经铺了门路。汉学家对当代文献的解释,主如果考据的、语文学的,不是哲学的。但是这确切是非常需求的,有了这一步,然后才气利用逻辑阐发体例,阐发中国当代思惟中各家的哲学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