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展开报帖,见正中写着“捷报”二字,底下另有一行:钮祜禄·和珅高中顺天府乡试头名解元,京报连登黄甲。”
此言一出,方才那几位“义正辞严”的翰林都沉默了。户部侍郎但是个有实权的位置,固然层次不算最高,却也不好获咎。
但是这一回,邹奕孝猜错了,一向到礼部投文当天,他都没有比及和珅的拜帖。
与弘历冲突的心机分歧,和珅在送走道贺的街坊邻里后,愣愣地看动手中的报帖。
弘历唇边勾起一抹轻笑:“没想到,他竟合了刘纶的意。也罢,如果他会试的文章能够打动邹奕孝,朕就授他个同进士出身又何妨。”
吴书来瞥见弘历嘴角那一抹笑意,摸不透帝王的心机,只好沉默而端方地站在一旁服侍。
算起来这位邹大人和汗青上的和珅渊源颇深:邹奕孝是进士出身,和珅起家时,邹奕孝已被授了翰林院侍讲。和珅赏识邹奕孝的才调,当他的官越做越大,翅膀遍及时,三番四次想拉拢邹奕孝,却都被严词回绝了。
正说着,背面又传来了马蹄声,接连着几拨报喜的,敲锣打鼓地把四下的邻居都引到了府门前,真真是鲜花招锦之盛。
邹奕孝感觉这个身份有些耳熟,细想之下反应过来,就是阿谁重新到尾都没往他府上投拜帖的解元。邹奕孝禁不住心生敬佩。
可现在考中了举人,统统都分歧了,轨迹又一次变向,和珅心中五味杂陈。正想着,就见刘全风风火火地进了屋,嘴里嚷嚷着:“爷...爷...外边都在传,此次会试的主考官定了邹奕孝。”
邹奕孝在山西当过学政。山西一带的某些府县,地盘瘠薄,老百姓光靠几亩薄田底子保持不了生存,最后被迫沦为流民。若能寻个由头让他们从商,也不失为一条前程。
几位翰林以为,答卷之人罔顾先贤之言,通篇观点大逆不道。邹奕孝却力排众议,寸步不让地要为答卷者取一个名次。
和珅手中的笔愣住了,他是晓得这道策问的标准答案的。商事,自秦国商鞅变法以来,就一向排在最末,无数富商大贾不管家道多么殷实,挤破了头都想捐个官儿做,让本身的家属与第一等的“士”沾上边。
这一世,他特地在考前将秋闱的主考官撤换为清正不阿的刘纶。公然,和珅考中了,并且还是头名解元。
邹奕孝并没有伸手去接,他淡淡地抿了口茶,冷声道:“拿去烧了。”
和珅不上门,各地的举子可不会放过这个挣脸熟的机遇,邹奕孝府邸的门槛都快被踏平了。这一日亥不时分,邹奕孝看着苦着脸的老管家,长叹一声:“本日收了几份拜帖?”
如和珅所料,他的答卷在阅卷官之间掀起了轩然大波。几千份策论中,没有第二个举子胆敢写出诸政划一的话。有些恪守礼法的官员,乃至几乎气得掀了桌子。邹奕孝却盯着和珅的策论出了神,他虽清正,却不刚强。和珅的话,咋一看惊世骇俗,细心揣摩却挑不出错处。
有过乡试的经历,和珅这回备考就简练多了。会试开考之日定在次年的仲春初九,共分三场:第一场考四书,第二场考五言诗,最后一场考五经和策问。前两场出的题都中规中矩,和珅答得也非常顺畅。
乡试解元,这是多少举子梦寐以求的名次。
老管家将一叠子拜帖递给邹奕孝:“本日统共八十六份。”
弘历放动手中的御笔,展开的宣纸上写着两句诗:“翻悔返来增怅怏,人间谁复是知音。”
弘历也说不清本身的心机,他一面暗恨和珅的八面小巧,一面又模糊等候着君臣相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