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纶思考了半晌,安闲答道:“臣觉得,衡量士子的答卷,有两处最难,第一处是从程度整齐的答卷中,挑出较好的答卷。第二处是从程度相称的答卷中,将稍逊的答卷筛出去。”
和珅思考了半晌,随即安闲落笔,饿了吃两口饽饽,渴了便喝些水,不知不觉间,六日六夜就畴昔了。
这一世,弘历派人截下了纪晓岚送给卢见曾的信封。他亲身将纪晓岚扶起,将那空信封交还给他。纪晓岚双目通红地看着年青的君主,几乎落下泪来。
很快,一摞又一摞的试卷就摆满了阁房的书案,刘纶和五名阅卷官一同批阅。在顺天府插手乡试的学子多是八旗弟子,仗着祖上三代的功荫,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此中有一些,乃至直接交了白卷。
还没反应过来,就听弘历沉声道:“纪晓岚,遵循大清律法,泄漏军机,包庇赃官,该当何罪啊?”
跪了半晌,都没有听到弘历的叫起声,他微微昂首,就见弘历不知何时坐在了御座上,手里把玩着一个信封。
“戊子科……和珅……”弘历口中轻声念着,忽又问道:“刘纶丁忧归乡已有三年了吧。”
对于此次乡试,和珅并没有抱甚么但愿。一则他晓得,汗青上和珅并没有考落第人;二则他也明白,封建期间的科举测验,向来都是“爵高者必录,财丰者多录”。三等轻车都尉这类小官,都城里各处都是。像他这类没有家属庇佑,没有家财疏浚,空有一腔学问的士子,要想落第,的确是痴人说梦。
“纪大人,皇上正在气头上呢。”吴书来美意提示道。
走出贡院时,耳边有学子镇静地喝彩,也不乏绝望的哭泣声。和珅只感觉一次乡试,如同大梦一场,独一能回想起来的,不是白纸黑字,也不是饥饱寒热,而是一片沉寂的深夜中,绕着防风灯飞舞的蝇虫。
“起来吧。”弘历笑道:“都说刘侍郎廉洁简朴,穿着穿戴不修面貌,看来传言不成尽信啊。”
农历八月初九,和珅来到都城贡院。刘全跟在他身后,手里提着一个考篮,考篮里放着一床薄被,两盒不易腐坏的满洲饽饽,另有招考用的羊毫和砚台。考虑到烛火畏风,和珅还筹办了瓷制的防风灯。
刘纶躬身应道:“臣自当经心极力。”
弘历被他一本端庄的答复逗笑了,半晌正色道:“你对顺天府戊子科的测验有甚么设法?”
进门后,举子们还要颠末唱名、搜身等步调才气领了试题进入文场。和珅前头的一名举子,被搜出了藏在鞋底的字条,由衙门的官差押送走了。
熬过了六个日夜,学子是轻松了,刘纶等人却要筹办阅卷。这一日,刘纶前脚刚踏进府衙,顺天学政便呈上了一个文折。刘纶翻开一看,上头是两页名字。
“臣谨遵圣意,皇上爱才惜才,求贤若渴,是天下士子的福分。”
弘历目光沉沉地望着刘纶,声音听不出喜怒:“刘纶,朕晓得你志虑忠纯。此次顺天府乡试,朕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士子,不管你用甚么体例。出了事儿,有朕给你撑着。”
时候到了,举子们挨个排着队入场。和珅挥别刘全,理了理衣衫,也跟着步队,踏入贡院的大门。
还没待和珅反应过来,两位搜索的小厮已经开端大声地唱名:“钮祜禄·和珅。”
纪晓岚心下一颤,这才反应过来:弘历手中拿着的信封,是本身命人给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送去的。
弘历冷声道:“朕当然要治你的罪,堂堂大学士,为了一己私交,置国法于不顾。你可知本日如果在朝堂之上,朕完整能够将你放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