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分歧。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狩军旅,燕享科罚,因民之性,不成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译文
世上有一种痴人,不晓得仁义,也不晓得繁华皆由天命。为儿子娶媳妇,恨媳妇的嫁奁太少,仗著本身当公婆的高贵身份,怀著毒蛇般的心性,对媳妇歹意唾骂,不晓得忌讳,乃至漫骂欺侮媳妇的父母,这反而是教媳妇不孝本身,也不顾她的痛恨。只晓得心疼本身的后代,不晓得珍惜本身的儿媳。像这类人,阳间地府会把他的罪恶记录下来,鬼神也会减掉他的寿命。千万不成与这类报酬邻居,更何况与这类人交朋友呢?
表里两教佛教与儒家,本来互为一体,颠末逐步的演变,二者就有了差别,境地的深与浅有所分歧。佛教典范的初学门径,设有五种禁戒;儒家典范中所夸大的仁、义、礼、智、信这类德行,都与五禁相合适。仁,就是不杀生的禁或;义,就是不盗窃的禁戒;礼,就是不险恶的禁戒;智,就是不酗酒的禁或;信,就是不虚妄的禁戒。至於像打猎、作战、宴饮、科罚等,这些则是顺随人类的赋性,不能仓猝拔除,只好就此加以节制,使它们不至於众多成灾。既然尊崇周公、孔子之道,为甚么要违背佛教的教义呢?这是多么胡涂啊!
-------------------------------------------
“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2,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成得无者。至如“伯也执殳”,“於旅也语”,“回也屡空”心,“风,风也,教也”,及《诗传》云“不戢,我也;不傩,傩也”,“未几,多也”如此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诗》言:“青青子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斜领下连於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曹大师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固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上,每不得所,益成好笑。
颜氏家训归心篇
-------------------------------------------
“也”字是用在语句开端做语气词或在句中做助词,文章文籍常用这个字。北方的经籍传本中多数省略“也”字,而此中有的“也”字是不能省略的,比如像“伯也执殳”,“於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以及《毛诗传》说:“不戢,戢也;不傩,傩也。”“未几,多也。”诸如此类的句子,倘若省略了“也”字,就成了废文缺文了。《诗・郑风・子衿》有“青青子衿”之句,《毛诗传》解释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据考据:在当代,斜的领子上面连著衣衿,以是将领子称作“衿”。孙炎、郭璞注解《尔雅》、曹大师班昭注解《列女传》,都说:“衿,交领也。”邺下的《诗经》传本,就没有“也”字,很多儒生因此弊端地以为“青衿,育领,是指衣服的两个部分的称呼,都用‘青’字来描述。”
释三曰:“斥地已来,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责其精洁乎?见驰名僧向行,异而不说;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毁。且学者之不勤,岂教者之为过?俗僧之学经律,何异世人之学《诗》、《礼》?以《诗》、《礼》之教,格朝廷之人,略无全行者;以经律之禁,格削发之辈,而独责无犯哉?且阙行之臣,犹求禄位;毁禁之侣,何惭扶养乎?其於戒行,自当有犯。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