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便是空,空便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认识界;无无明,亦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可骇,阔别倒置胡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六部分,是成佛之道:五乘教法,菩萨道,摩诃般若波罗蜜,三摆脱门,究竟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身非己有,命不久存”,就是说,我们的身材也是虚幻不实的和合假有,并不存在一个长生不死的自我,有生就必有灭,有始就必有终。
19.八正道,就是四圣谛中“道谛”的细说。包含: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别离意义为:精确恰当的观点熟谙,精确恰当的思惟体例,精确恰当的诚笃言语,精确恰当的认识行动,精确恰当的餬口职业,精确恰当的尽力实际,精确恰当的动机思惟,精确恰当的果断不移。
25.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统统波罗蜜的总称。“摩诃”也是梵文音译,凡是的解释就是“大”的意义。也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同时具有了六度波罗蜜的全数内容,以是更多时候就伶仃列出来,别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大般若波罗蜜”,简称“大般若”。
4.照见,简朴的解释就是“体发觉知和感悟”的意义。由“观”而“照”,因“照”而见。
临济义玄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统统苦厄。
唐朝三藏法师玄奘译
《心经》固然只稀有百字,却涵括了佛法里的底子教义、根基法理和核心内容:观安闲、菩萨、照见、五蕴、空、度、苦、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十二人缘、四谛、八圣道、无智、无得、无所得、六度波罗蜜、菩萨道、倒置、涅槃、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阐发起来,统共有七个部分和三十个佛教术语的详细内容,分述以下:
12.六识,别离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认识”。
《金刚经》是除《心经》别传播最广的一部佛经,它实在就是《大般若经》的第五百七十七卷全卷,属《大般若经》第九会的最后一分:能断金刚分。以是,除了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更精确无误的全称,实在应当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果再将《金刚经》稀释成数百字摆布的精华,就是我们现在先容的这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简称《心经》。有人说,《心经》是梵学的全数精华,是全部梵学的缩影、中枢、心要和核心,是群经之首、万法之典。确确实在,这话真是一点都不夸大的。
2.菩萨,就是“觉有情”,有情就是有喜怒哀乐的生命总称。喜怒哀乐的本源就是“苦”。那么,如何离开这个“苦”?如何才气得安闲呢?就去“行”,去尽力修行。并且是“深”行,就是大慈大悲而英勇精进的菩萨行。
观安闲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统统苦厄。
17.十二人缘,又称“十二缘起”。是指产生凡夫众生的存亡流转循环的十二种因果干系。别离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