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蔡襄
宋朝的龙凤团茶,有“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之说。制小龙凤团茶是蔡襄在茶叶采造上物一个创举,当时歌颂之声不断。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说到:“建茶盛于江南,近岁制作尤精,龙凤团茶最为上品,一斤八饼。庆历中,蔡群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一斤二十饼,可谓上品龙茶者也。仁宗尤所珍惜。虽宰臣何尝辄试。惟郊礼致斋之夕,两府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金为龙凤花贴其上,八人分蓄之,觉得奇玩,不敢自试,有佳宾出而传玩。”可见,当时小龙团茶朝廷视为珍品,达官权贵也不成多得。熊蕃有《御苑采茶歌》云:“外台庆历有仙官,龙凤才闻制小团。争得似金模雨璧,东风第一荐宸餐。”这位庆积年间的“仙官”即指蔡襄。不过,欧阳修、苏轼对蔡襄这一“创举”有过一些群情。明人赵在《 林子》中说:“蔡君谟著茶录,造大小龙团,欧公闻而叹曰:君谟士人,奚至作此,作俑者可罪。夫饮食,细事也,君子处世,岂不能随时表见,乃于茶铛水瓮中立名。”欧公以为像蔡襄如许学有道艺的人,何必从“茶铛水瓮”这些饮食细事中去立名。苏轼在《荔枝叹》中有句:“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本年斗品充官茶。”他以为“贡茶”与“贡荔枝”一样,都是争新买宠,给老百姓带来困扰。但是,不管欧阳修或是苏轼,对龙团凤饼又都是非常爱好的,一样有过很多歌颂之词。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兴化(今福建升天)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前后在宋朝中心当局担负过馆阁订正、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宋朝闻名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齐名,并称“宋四家”。蔡襄前前任大理寺评事、福建路转运使、三司使等职,并曾以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出任开封、泉州、杭州知府。故又称蔡密学、蔡端明;卒后谥忠惠,亦称茶忠惠。
一“宋学”的构成与生长。儒家传统文明在我国汗青上曾经有过两次繁华,一次是汉武帝期间定儒学于一尊,一次是北宋初年“宋学”的勃兴。董仲舒所谓“免除百家,独尊儒术”,实在是把黄老刑名、农杂纵横等百家思惟都整合到儒家文明的旗号之下,用儒学来同一自战国以来五彩缤纷的多元文明。就其内涵而言,它已非先秦诸子之一的儒孔一家;就其内涵而言,则仍包含文、史、哲等各个文明层面在内,并且还包含逐步构成的“经学”。至于“宋学”,则该当是一个非常遍及的观点,在陈寅恪先生之前,宋学原有两种涵义,一划一于广义上的儒学,即赵宋一代之学术文明,包含人们明天所说的哲学、宗教、文艺、史学、教诲、科技等;一指清初以来与训诂之学相对峙的经学流派。“宋学”一词专门用来指称两宋学术时,也觉得是宋朝经学之公用名词。在“宋学”构成初期热中于复兴儒学、倡率节义之风的知识分子根基上均持此种定见,他们耻言功利且深恶痛绝之。如蔡襄在《废贪赃文》中所作的概括就足以证明,他说:“臣自少入仕,于今三十年矣,当时官吏之人,粗有节行者,皆以营利为耻。虽有逐锥刀之资者,莫不避人而为之,犹知耻也。”同时蔡公还狠恶抨击了那些靠恭维阿谀、拍马溜须而大发横财的无耻小人,并感慨士风日下,民气不古:“今乃不然,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兴贩禁物茶盐香草之类,动以舟车贸迁来往,日取充足。夫贪人日富而居有田宅,岁时有丰富之享,而廉洁刻苦之士妻孥温饱,自非坚节之士,莫不慕之。贪人非独不知耻辱,而又自号材能。世人耳目既熟,不觉得怪。”蔡襄与欧阳修、石介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同科进士,“三十年”后已是嘉佑五年(1060年),蔡襄之语恰是全面概括了仁宗朝努力于儒家传统文明答复的知识分子推行“耻言营利”,标榜重修儒学的分歧的代价取向;并且鞭挞了在复兴儒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一些与之背道而驰的丑恶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