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首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企图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弥补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如许口呼鼻吸三次。
行炁既久,成为天然,即便不消意领,气味自回丹田以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还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步将有为之法,归于有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来往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工夫。”积久谙练,故意化为偶然,成心化为偶然,则可使心神获得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此中效验不成思议。
4.常日重视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内含侈炼之旨也。更要重视建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涵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2心静。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浑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苦涩满口,丹田暖和,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呼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浮泛畅快,妙不成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当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境地,仙道不远矣。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便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返听即返听于内。屏除外界统统滋扰,如人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听。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其耳韵,神意内注,以便收心人静。
8,即此一法,已为摄生不二法门。但这在中华道家修炼当中,只为筑基功法。学者得其真超,欲求上层接命之术者,再访高师学习可也。
即把舌面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住上腭。因为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1双目垂帘。
吐纳另有一个首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气收腹呼气。感化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储下来,坤腹天赋元炁不得外流,才气达到吐纳的真正目标。
1.外前程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当场埋头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各种效验,日久自知,不必胪陈。
道家静功,有三大层次,皆须慢慢印证:
但是达到如此境地,随大家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摄生篇
人身如一小六合,心为天,肾为地,跟着行炁,心性垂垂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日:“六合相合,以降甘露。”口内天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常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忙入静。津液为人摄生之宝,益津可化炁,津润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跟着修炼工夫的长进,津液更加甘美非常,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日:“自饮长生酒,清闲谁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