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卿忆起他刚开端查办兵部案时,被几名御史弹劾,他祖父一个阁老竟不知如何带着百口后辈离京的事,只觉此中水深,不敢多言。杨郎中脾气更软,上前劝道:“桓贤弟不如且放了那两位小公子,不然传到周王耳中……”
马家众后辈激愤之下,几近又冲要向书房。但既然桓凌肯担叛逆务,又有担得叛逆务的身份,随他来的差役便有胆气将这些人拦在外头,乃至又捆了几个。
马尚书宗子被衙差拦在院外,悲忿地叫道:“桓大人,你果然心如铁石么!你纵不念两家有亲,不念我父提携桓垂白叟的旧情,你莫非听不到这满院哭声?”
新泰帝看着他一片廓清的双目,将这孩子从地上拉起来,轻叹一声:“国库还不到缺你几万两银子的境地,马氏之事也还轮不到你担任务,此事核定后,朕天然有措置。你去劝劝你母妃吧,她独安闲宫中胡思乱想,轻易想左了心机。”
他看着周王仍死死盯着他,满面严峻的模样,忍不住叹了一声。
这孩子竟看不出他方才的意义,是指本身将他放在心上,故而他四周的人才敢倚他的势为所欲为么?
他按了按胸口,微微蹙眉,周王正在赔罪,见着父皇仿佛有肉痛之兆,赶紧起家去扶他,一面唤人去寻太医。
王少卿与杨郎中看看他肯担叛逆务,也放松了几分,便各自分开,带了本部院吏员到上房、外头帐房两处罚别取证。
他们泣血喊冤,冤声却传不到九重深宫,悲恨只能郁结于胸。
再者,本年为着戍边将官庸碌、武备不整、军屯抛废之事,已几次遭达虏掠袭边城之事。国库却又为他出宫开府、两位皇弟选秀、结婚之事支出了大笔银子。而这几年夏季又比往年更冰冷,只怕开春后达虏又要入关劫掠,若不能及时补足粮草兵备、操齐兵马,来岁边关之患只能比本年更甚……
但马尚书虽已下狱,剥去一应官爵, 这里却还是贤妃娘娘的母家, 周王的娘家。府中之人还是天家姻眷,他们这些人查抄时反而束手束脚,步步谨慎。
上面的人感慨的是桓御史明断案情,揭穿兵部贪腐弊案,连马尚书如许权势赫赫之辈也能扳倒。几位学士看的,倒是已出宫开府的周王――马尚书与桓阁老多么暄赫的身份,竟为一桩原只是基层官吏收受贿赂、任用庸常将领的小案,一个去官出京、一个下狱待罪,若说只是官员排挤,到这时候谁也不会信了。
新泰帝眉宇间微含郁色,指着殿中三法司奉上的帐簿与文书道:“朕本来念着马氏有功于国,一贯宽纵他,现在倒是宽大不下去了。你若要为你外祖讨情,先看看这些文书,看看三法司呈上的条陈。边关武备靡烂,他这个兵尚岂能脱罪?另有花马池等几处将领枉顾国法私开边贸,他这尚书不但知情,还收了重金贿赂……”
桓凌也自不肯推让, 受了总宪陈勉之谕, 与大理寺少卿王文、刑部直隶清吏司郎中杨宁三人一道来到马尚书府邸前。
抄查尚书府的重担还是落到了桓凌身上。
这么无能的佥都御史,不但是他教出来的,连人都归他了。
周王眉头舒展,苦苦思考着分开大殿,到得景仁宫外却又敛去愁思,换上笑容去安抚母妃。
新泰帝冷哼了一声:“不是你才德不敷,是朕这些年养大了他们的心机。兵部之弊,满朝高低,朝中关外,除了一个桓御史,莫非真无人看出这些么?只是因为你在这里……”
而现在来抄家的却只是四品以下的三法司堂下官,此中竟另有最后调查边军官将案,将他们父祖牵涉进此案,害得马家式微、周王移宫的祸首祸首,他们又如何忍得住这一腔怨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