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笑道:“不错不错, 看桓考官这般胸有成竹的模样,小宋怕是考得极好,不然他怎地全不担忧师弟会被黜落?”
撂下这份屡出人意卷子,二人便投入到艰苦的复核、搜落卷当中。从玄月月朔忙到初九,终究选出三场俱优的中尝尝卷八十五份。
罢了,综合二三场,也还是他答的最好。
给事中主弹劾天下官员违法之事,于律法都学得格外精熟,见了他这能善用律法十六字意诀中加弛刑之诀的答案,欣喜道:“难怪两位房考官一力保举此人,单这道判题便写得松散详确、轻重得宜,不似未经宦海的儒生,倒像是个断过无数案倒的老道通判。”
每位经魁都是他们寄予重望的才子,名字一唱出,帘内、帘外诸官皆是欣喜点头,都觉得取中了可意的才子。唯到本科解元、春秋房经魁的考卷卷头弥封拆开后,高主考游移着不即念名字,而是抬眼望向桓凌,交叉着惊奇、不信、绝望各种庞大神采。
方提学也落寞地叹了声。
一个个曾在讲学大会上出过风头的名字响起,一个个曾写文章奖饰讲学大会的名字响起……从下午填到深夜,大榜上的名字越填越满,目睹着已倒逼至五经魁的位置。
春秋房力荐为魁首的卷子……
他这么盯着桓通判,不会说解元真是桓通判的师弟宋时吧?
何止春秋房考官荐他,他们两个主考、副考也想高荐他了!二人写罢批语,便把这束卷子单搁到多宝阁上,以备最后填榜时安排名次。
高榖在名字旁重重写下“第一”二字,台下书吏大声唱名,合座震惊。
已经有几位考官感慨起看中的门生恐怕不能考取了,两位主考还掂着宋时,到此时也感觉他怕是可贵中了。就连方提学、黄御史内心都有些忐忑,唯有桓凌意态自如,仿佛师弟阿谁解元已经到手了似的。
二人苦笑着点头, 指着桓凌说:“我们两个天然不知桓同考的师弟文风如何, 他本身必然是早认出来了, 只是瞒着不说, 看我们这里猜想为乐呢。”
玄月初十,中试及副榜考卷大抵排好后,十四房同考官齐聚正堂,与两位主考,帘外监临、提调等官一道查对朱墨卷上的号码,拆封卷头。
第二场考的是四道判题、一道拟宋庆历元年进万年历的贺表、一道论“大哉贤人之道”的小论。
可他一个北直隶人, 若说能考得比福建本地的才子还好, 不成能吧?
别人在场上只求写出高雅合制的文章就够了,他哪儿来这么多工夫,还把这点添出来!他教员是甚么人,竟还晓得天文历法?
他们这两位考官都只在史乘中看过新历旧历计算出的日子有差之事,他竟能写出错在那边!
他在县试取中的门生,毕竟没能过得乡试这一关。
亲爹夸亲儿子也不过如此了!
福建省乡试统共只录八十五人,诗经房便占去十之三四, 春秋最多能占两分,他能有这般淡定,必然是师弟的卷子已是本房荐卷中最好的几份之一。
最后一个名字填入大榜,抬到外头张贴,这场秋试也算终究落定。两位主考官看着模糊出现紫红光芒的天气,终究松了口气,揉着生硬的脖子起家走向两厢卧房。
前几篇经义题的判词还规格以内,让人不好辩白,这篇却实实在在是显出了考官对这门生的极度爱好,桓凌这么老成慎重、公私清楚、晓得分寸的人怎会不知避嫌,如许用力地夸自家师弟?
贰心中刚转过这动机,就听高编修用压抑的、微微颤抖的声音念叨:“第一名,北直隶保定府清苑县,武平县门生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