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老太爷摇点头,微微皱眉:“周王选妃是天家大事,我们家既然适逢其会,岂容避开?此事也不是用心瞒着你,不过是当时你合法会试的紧急干系,不肯叫你为些须小事用心。至于宋家那边,我已先做了赔偿,将宋时之父转迁到了福建武平县,叫他做两任安然县令。你四弟已去福建劈面和宋举人退亲了,只要宋家懂事,将来我们家自会提携他们。 ”
他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元娘,你听兄长的,我桓家世代书香门庭,立品持正,岂可为了攀附皇亲而背弃婚盟?”
“孙儿不敢。”桓凌半步不退地立在他面前,垂眸答道:“但宋时是父亲最爱重的弟子,熟读经史、才学过人,又是贤孝和睦之人――祖父不也曾夸他是佳儿么?我实在不知,家里另有甚么原因必然要退亲!”
=====================
“如何避无可避?”桓凌站在堂前,垂眸望向祖父,黢黑的眼瞳中凝着一道逼人的光彩:“元娘已订了夫家,有约书为证,本来不在礼聘嫔妃之列。可我在宋家却传闻,我与元娘才出孝时宋家大哥便来议过亲,我们家却说元娘在待选之列,要他们退还当年父亲写的文书……”
桓凌不由皱了皱眉:“是谁在你面前提北里瓦舍之地?你不消听这等污言秽语,宋三弟不是那等好色的人,不然怎会等我们家这么些年?何况宋父执刚到容县便摈除……便将县中民风清整一新,此事广西布政司高低都晓得,你不成轻信谎言……
桓凌的神采垂垂沉重,冷静叹了一声。
四月初八下午,正赤日高悬,照得行人纷繁避到荫凉下时,却有一道穿戴青色儒服的身影顶着骄阳策马冲进都城,踏尽长街,突入城东二条胡同一座高悬着“桓府”牌匾的大宅。
他深深吸了口气,踏进了mm的屋子里。
门子只来得及喊一声“凌大爷”,那道身影就已纵入角门。他乃至来不及在门前上马,闯出来几步后才勒住马,翻身跃下,顺手扔下缰绳,直奔正堂。
“你也说是曾经。我曾经夸他,是因他住在我们家那会儿确切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种子,可现在倒是个汲汲营营于俗务的污流了。”
宋举人倒是又仇恨又无法地点了头。
“我回籍途中,去了趟宋家。”他脸上仿佛带着一起随行的风霜,仓促行了一礼,抬眼看向座上的人:“祖父是不是早盘算主张要将元娘送入宫了?”
桓凌晓得祖父再也不会说甚么,沉默地回身走向后宅。他大步掠过经心安插的亭台花木,初夏明丽的风景却全不入眼,心机重重,只想着这场迟延多年的婚事,想着眼下本该在北方,乃至本该在桓府……做他妹婿的人。
和身为皇宗子、权势无穷的周王比,你能对劲么?祖父与叔伯们能对劲么?
宋时最后住在桓府,还是他父亲过世的时候。当时髦在初春,全部桓家都凝着冰冷的哀思,上高低下都是一片暗澹素色。宋时并不穿孝,只在腰间系着麻绳当腰带,背对着他站在堂前,礼数殷勤地欢迎来记念的客人。
桓凌看着那张和本身一样固执的脸,终究想明白了甚么,苦笑着说:“宋三弟还在我们家时,就是新泰十四年,就几乎中了秀才。当时是学政于大人怕他太早落第易生骄惰之心,决计将他的黜落下去,以后父亲也压着他不准再考。而新泰十六年……乡试之年,父亲猝然过世,他陪着我们一起摒挡的后事,你还记得么?
桓凌惊诧道:“宋三弟配不上你?谁说的!宋三弟与你年貌相称,又雅好读书,你们结婚后必然能琴瑟调和,齐眉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