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这一层,醇亲王勾起无贫苦衷,要办水兵,要加旗饷,要还洋债,还要兴建供太后保养的御苑,到处都要大把的银子花出去。
倘或未办电报,个把月不通动静,臣真不敢设想,本日之下会成如何样一个局面?”
不久,产生火车撞死行人的惨案,言论大哗。总理衙门不能不与英商谈判,以二十八万五千银子,买回这条铁路,将铁轨火车,一概拆毁,用轮船载运到高雄港外,沉入汪洋大海。
恭亲王点点头,紧闭着嘴唇想了一下,方始答复:“借别人的鸡,孵本身的蛋。”
说到这里,他想起一个绝好的例子:
就因为这份又难过、又有味的影象,使得她模糊然视载澂如己所出,饰终之典,极其优隆,追加郡王衔、谥“果敏”。
另有一说,恭亲王久已弃绝这个宗子,载澂病危之时,有人劝恭亲王去看他一次,以全父子之情。
园中匾额,大半出自他的手笔,他是醇王最靠近的一个堂兄弟,特地邀了他来作陪,便有不拿李鸿章当外人的意义在内。
醇王在他的书斋“陶庐”设席接待。书斋设座,只算便酌。陪客亦仅一名,是惠亲王奕绵的小儿子贝子奕谟。
北洋大臣将来尽替别人办报销,这个黑锅背得仿佛太窝囊。但照恭亲王的体例,正无妨将计就计,扩大本身的权势,慈禧太后如果别有所图,就不能不委曲将顺。
宗人府奏报入宫,慈禧太后倒掉了些眼泪,在统统的侄子当中,她最爱好载澂,不但因为他聪明漂亮,并且也因为穆宗的原因。
“是啊!中堂如果为人骂一声窝囊,那不是一世英名,付之流水?”
这在李鸿章看,是件耐人寻味的事,是不是慈禧太后对恭亲王怀着疚歉,借此表示弥补?而恭亲王又是不是领这份“美意”?都难说得很。
“说得是!”李鸿章的笑容收敛了,“就是这一层难办。唐山至胥各庄这一段铁路,不过十八里长,当时已费了好些力量。”
“还不是为了饷!这瞒不过王爷,光绪元年户部奏定,南北洋海防经费,每年各二百万。实在呢,每年收不到四十万。明显奉旨派定的关税、厘金,各省偏要截留。咳!”李鸿章摇点头不肯再说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