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有黑彩、墨彩、乌金、古铜、墨褐、铁棕等。
中国瓷器之色彩,向来并无定名,即帝王大内统统各器,亦均以式样,品物注册,并不以色彩称也。现在统统瓷器色彩之称呼,多出自肆商之口,随便呼喊,既未经专家之决定,复无专书之记录,多年以来,只凭口传,遂致以讹传讹者,有之。毫偶然义者,有之。瓷器术语中,有很多不成了解者,即此故。上述五彩之各色彩,其以什物名者,固可得知其色彩之观点,其他则非解释不易明也。兹将各特别号词略释以下:
古瓷之底,每有钉痕者,盖前人思惟较拙,以铁扦支底入窑而烧,烧成则撤去铁扦,故底有钉痕也。又有一种底露胎而印斑纹,或作花形,或作物形,或深切各钉痕而作辘轳形者,亦古瓷之特性者。若作螺旋纹,则明瓷常有。清初,底挂釉之器,亦每有螺旋纹者。
嘉道今后,大率沿前朝诸式,有减而无增故不另行分述也。
辨器之底而察新旧,此瓷学家所需求也。宋元诸器,底际率多露胎。明器有款者,底必挂釉,而无款露胎者,亦不鲜康雍仿明制之如也。若露胎,而有印字款者,当年所轻,今之所罕也。底际款有釉,而外无釉者,明朝及康熙亦间有之。如有釉无款者,则当细辨釉质之新旧矣,色微黄者曰米汤;底色稍黄而似烙痕者,曰炒米底;色微近豆青者,曰苹果;底自款字兴,而底露胎之器日渐少矣。
题款位置,以在底足内居中者为最浅显,若高足者,则于足内层之边沿,或于足外层边沿,但皆横款也。又有题于口上或腰腹际者,亦属横款。考横款始于明当中叶,至清嘉庆而遂替矣。
浆胎必轻;缸胎必重,此恒例也。若缸胎而轻且薄者,则宋朝之贵品矣。瓷胎而极轻、极重变成贵品也。
开片,有天然与报酬两种。天然开片系积年久而垂垂内裂成为片纹者;报酬者,系共同药料烧成之者,起始于宋之哥窑,厥后递仿之。
白有月白、鱼肚白、牙白、填白等。
以上计八色,但世俗以紫为红之变色,蓝绿为青之变色,故均附在原色以内,仍以五色计焉。
康熙一代,款字甚多,兹汇录以下:
康雍仿明各器多用原款,康器多书宣德,雍器多书成化,乃不掠前人之美非冒充也。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纹,谓之青花;本质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栏内,绘斑纹外填色采或锦纹者,谓之开光;吵嘴等地而绘绿、黄、红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由窑变而成红、绿、紫三色者,谓之天然三彩;里外皆有花者,谓之两面彩。
凡罩釉一次者,谓之一道釉;其青、黄、红、黑之一者,谓之纯色釉;若红色者,则谓之本质釉;古瓷釉厚者,有如堆脂,谓之密淋釉。其挂釉至底之处,常常垂若蜡泪,任其排泄,谓之鼻涕釉;又有釉不到底;暴露胎骨者,暴露部分太多者,曰露胎,少者则曰缩釉,釉内现粗纹,垂而直下者,视之如有起伏而扪之,甚乎者谓之泪痕,若愚笨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若釉中现蓝斑者,大者谓之霞片,小者谓之星点,若扪之不平,有如结痂之初落,谓之疙疸釉,又有釉汁中含最细之斑点,稍凹下者谓之麻癞。
明朝瓷器之款识,较前代进步甚多,其体例有各种之分歧,有凹雕款字而挂以黑釉者,有印花者,有绘花者,有雕花者,最奇者以永乐窑,器底绘狮子滚球,球内藏款字至为罕见。其次则嘉靖官窑底款,有书作环形者,又有于器当中间书字者,亦殊特别,颇不易遇也。明瓷款字多为某某年造,用制者极少。清朝则概用"制"字,用"造"字者反甚少也。说者谓"造"与"肇"音同避清帝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