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高僧支道林却能对《庄子》中的“清闲游”援引佛理,阐收回新意来,一时为时人所重,推为大贤。
听到竺法深这么说,中间人神采一亮,复又找到攻讦沈哲子的借口:“这貉子倒是有捷才,被人留难便作一偈。只是他毕竟是个表里不一的伪信之人,被深公稍一垂询便露了怯。甚么不时勤打扫,只怕其心中所积之尘早稀有尺之厚!”
但是这个世道,佞佛者有之,作歹者更是不知凡几。将人的教养依托于这类虚妄之说,本身就是一种愚不成及的设法。人若本性良善,不信神佛亦能睦于乡里,不害于人。至于本身便有诸多虚妄歹念,毕生礼佛亦是罪过累累,或还能在佛法中找到为恶以后回避内心怒斥的来由。
这倒也并不出奇,时下般若学本就与玄学颇多近似。而这竺法深用玄学的实际去解释佛教的观点,本就是佛教本土化的首要手腕,名为格义,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比及五胡乱华,在北地佛教便有了独立于玄学以外的契机。那些起于边蛮的胡族首级们对于同为番教的佛教自有一种特别情素在内里,加上佛教的一些主张也颇利于其统治,因此得以被大范围推行。此时北地最为着名的高僧佛图澄,便是后赵石勒的座上来宾。
既然相互都是满头癞痢,何必必然要在这里相互揭短。哪怕春秋远逊于对方,又是敌众我寡,但嘴炮揭短毕竟是沈哲子拿抄本领,又如何会有胆小。
三人当中,王彭之年纪最大,视野在沈哲子身上扫一眼便转向旁处,号召都懒得打一声,很有简傲之风,对于庾条一样视而不见。王胡之年纪最小,倒是打量了沈哲子几眼,神采间却透暴露不加粉饰的不悦及厌色。
北地羯胡信佛的很多,该做的恶一桩都不落。说到底,宗教对人的意义首要还是内心的感受,至于民气里滋长恶念要作歹,倒是宗教束缚不到的。
庾条也发明了沈哲子分开,赶紧起家迎上去,有些惊奇的问道:“起初不闻佛法之妙,只道是番人妄诞之语。本日听深公讲经,始觉佛法之真意妙趣。如此高深之理,哲子郎君如何不闻而去?”
听到这须生常谈的鄙薄之语,沈哲子眼皮一翻,感喟道:“确不及尊府彪炳域内,不时以族人之血洗刷门庭,如此自惜羽毛,焉得不清?”
“初闻深公之言,确有几分清趣。只是不耐烦与一众形若木鸡、神若木鸡之辈同流罢了。”
坐在露台上的那位高僧竺法深,面孔清癯,穿着并不是沈哲子所熟谙后代那种僧衣法衣,而仅仅只是时服素衣,只是头顶受戒罢了。时下和尚之姓随师而行,若承天竺者则以“竺”为姓,若承月支者,则以“支”为姓。至于佛教徒以“释”为姓,则要到稍晚一些的高僧道安才有此议。
现在上流社会对于释讲授说的追捧,除了其较之玄学更加务虚、教人回避实际以外,学术上比较较着的寻求便是借助佛教般若说,对于玄门生长加以鞭策。
这一楞,讲经声便不免顿了一顿。楼下那些听众正听到妙处,很多人便很灵敏的捕获到这一点非常,继而转头四顾,便看到沈哲子正拜别未远的背影,便忍不住点头感喟一声,暗道朽木难雕。
“诸位闻佛言久矣,不知可有以教我?”
玄学援引梵学抖擞出新的朝气,有了如许的一个背景前提,时下士族人家对于梵学加以推许追捧,便不难了解。
听到旁人非议,沈哲子倒也并不愤怒,他之以是先吟这段佛门公案中前一首佛偈,便是留了背工。若相互罢休,后一首更惊人的便可不提,但若仍胶葛不休,那就谁出头打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