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则
第一章形意拳
十则
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易者,是拳术之情势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行动应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行动应用,亦皆年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行动应用无有端方而不能整齐,所传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应用之情势入于端方当中,四脚行动而不狼藉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乃至于至善矣。若到至善处,诸形之应用,无分歧道矣。以别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应用,奇妙不测之神情。但是本身并不知其长于拳术也。因行动应用皆是平常之事理,无能人之所难,以是拳术练之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情势简朴而不良于观,乃至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事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例,本身专好刚毅之气,身外又务奇特之形,故毕生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是以好高务远,看理偏僻,以是拳术之事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即此意义也。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天然,不成着意于呼吸,因手足行动合于端方,是为调息之法例,亦即练精化气之工夫也。
五则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
3、化劲
七则
六则
1、明劲:练之总以端方不成易,身材动转要和顺而不成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成狼藉。拳经云:“方者以正此中”即此意也。
练拳术不成刚强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情则被轻浮所散。以是然者,外之情势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活力;神意归于丹田者,身天然重如泰山;将神情合一,化成虚空者,天然身轻如羽。故此不成专求。固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安闲中道罢了。
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行动,顺厥后天天然之性,由壮而老,乃至于死。通家逆运天赋,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之天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式: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天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天然之真劲,亦谓人之赋性,又谓之丹道最后还虚之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也。内里之意义,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天赋之气相合也。
其姿式当中,非身材两腿站均当中当中也。此中是用端方之法例,缩回身中狼藉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天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谓当中,亦谓之道,心是以再动。丹书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以是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天赋之真意,则身材手足行动即无形之物,谓以后天。今后天合着端方法例,描述天赋之真意,自最后还虚,乃至末后还虚,循环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术最后积储之真意与气,乃至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此谓拳中以内劲也(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