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逸思忖好久,感受思路一片混乱,不由猛地甩了甩头,叹道:“人间之事,纷繁庞大,一旦坠去此中,哪还能沉下心来悟道修德?”
此时,肖逸不由叹道:“名学,看似简朴,实在对人类熟谙万事万物有着不成代替之职位。”
不管如何,二人也曾相处好久,磨难与共。但是,肖逸从其眼神中感受不到一丝靠近之情,不觉有些可惜,心想道:“小小年纪,就达到成丹期。但是没有深刻薄法作为根底,落空天然本心,也不知还能在修炼一途上走多远。”
昨夜耗神过分,本日又听了一天论道,现在很有些接受不住,想起静姝早上叮咛之言,遂道:“明日愁来明日愁,既然想之不通,就待今后再想不迟。”
一夜无话,待天亮展开双眼时,其眼神炯炯有光,已规复至最好状况。
实在,道家弟子自称道家,又各有道号名姓,无不相沿名家之学。只是人们对姓名过分熟谙,以为人驰名姓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已然忽视了姓名也是一门学问。
肖逸知此乃两家道论之争,不免有尊己卑人之怀疑,也就微微一笑,并未在乎。
名家讲道之人恰是那公孙诺,但听其讲道:“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竟然别矣。不成相乱,亦不成相无。知名,则大道无称;驰名,故名以正形。”
听那公孙诺持续道:“循名督实,按实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若名实不符,或定名相乱,必生冲突。为让大师听得明白,老夫讲两个故事作为引申。”
“促学习为的丹药如此贵重,长阳真人即便贵为道家掌门,但是一下子拿出数颗丹药供元卓服用,此等手笔也委实过于豪奢了。”
公孙诺道:“物分歧,理应分歧名。名实有误,必至祸乱。是以,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竟将名实之学上升到天下管理的层次。(未完待续。)</dd>
这时,那元卓站出来,说道:“肖逸师叔,听闻你修为大进,已是道家二代弟子中的俊彦。元卓佩服的紧,如有机遇,当向师叔请教。”口中说的“佩服”,可眼神冰冷,毫无佩服之意。
在大河楼时,肖逸和铭觉闹得并不镇静,本想扭过甚去,制止难堪,谁知那铭觉却冲其抱了抱拳,虽未说话,眼神中充满着和睦和敬意。
能够将一家之道发扬到如此境地,怎能说该道不好呢?
当即躺**去,先默念一遍《平静经》,抛开诸多烦恼,再沉心静气,涵养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