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在论道大会上大放异彩,对后六十年运势大有裨益。对于正在走下坡路的道家来讲,尤其首要,也难怪众道家弟子会严峻。
“从而,我们也就更加认同自家之道,沿着自家之道不竭深切。只要当二家相遇时,我们才气听到分歧之论。但是,因为身后有诸多百姓的承认,我们便觉得自家之论精确,别家之论荒诞。”
这一番话,涉略庞杂,世人一时未能尽解。但要真正解释透辟又有些困难,肖逸遂转换一个角度,道:“百家之道,皆为百姓而立。我等所说道论,也是为了给百姓指明方向罢了。但是,当我们论道时,可曾问过百姓的定见?”
论道大会在九州职位甚重,是诸家面向全天下揭示自家道法的最好机遇,也是独一机遇。各家之主亲身赴会,足见其影响之大。
众生大惊。百姓尚可,诸子百家之人却个个错愕,满面质疑。
肖逸浅笑道:“这还是我们创道初志的题目。不过,现在所讲的重点不在于此。我想奉告大师的是,当我们论道时,问的百姓分歧,其成果定然分歧。比方,当儒墨论道时,问青州百姓,其言必定支撑以直抱怨;当问及徐州百姓时,其言又必定支撑以怨抱怨。这是何故?”
只见世人垂垂有些明白了,肖逸才道:“二家相论时,看似只要相互二人,但是二人背后却有着无数百姓的身影。这些百姓,便是我们论道的根本。”
面对这等景象,道家弟子竟都不由自主地严峻起来。连坐在椅上的二位真人和长清道者也神情庄严,非常体贴。
百姓心中一动,仿佛明白了为何听取诸家之道后,总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受。
想要将人们从畴昔的思惟桎梏中摆脱出来非常困难,故而肖逸分解的非常详确。
诸子百家争辩了万年,肖逸却说诸家之道不成相提并论,怎能令人佩服?
诸家愣然,好似明白了肖逸所说之意。
顷刻间,全场寂然,落针可闻。(未完待续。)
百家面露笑意,明显以为此题目非常简朴,世人皆知,底子用不着答复。
论罢诸道,终究该由肖逸阐述自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