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畴昔的事情;来,将来的事情。
②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②有道:指有品德的人。
子贡说:“贫困而能不奉承,富有而能不高傲高傲,如何样?”孔子说:“这也算能够了。但是还不如虽贫困却乐于道,虽敷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参议它,揣摩它’,就是讲的这个意义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体味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义,举一反三,我能够同你议论《诗》了。”
【译文】
这段话是孔子对本身门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惟。这类解释能够不当。这分歧适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看法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主动出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体味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体味本身。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温馨,对事情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谨慎,到有道的人那边去匡副本身,如答应以说是好学了。”
①就:靠近、看齐。
【评析】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⑥。”
【译文】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参议揣摩别离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分歧质料的加工,不然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白他们对“信”和“恭”是非常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分歧适于礼的话毫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分歧适于礼的事毫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根基态度。
但从实际上对待这个题目,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夸大礼的应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倡导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公道性的。
①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②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围。是指思惟和行动合适必然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⑤因:依托、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高低文看似有不当之处。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题目,把“孝”字详细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惟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好后代比本身更强,更安康,更聪明高贵,--更幸运;就是超出了本身,超出了畴昔。超出便须窜改,以是子孙对于先人的事,应当窜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偏言,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
【评析】
1.12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成行也。”
③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②行:音xìng,指行动举止等。
①近:靠近、合适的意义。
【原文】
④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阔别的意义,别的亦能够译为制止。
③复:实际的意义。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译文】
【注释】
②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能够译为“如何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