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山路一向下行,火线必经之地就是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山县。每一提到这个地名,总让本地人和一种食品遐想到一起――卓资山熏鸡。
十七世纪中叶,清当局建立后,采纳“分而治之”的政策,在阴山以北的边境设置六个部落旗,内蒙古西部地区设置厅。乾隆年间今乌兰察布盟的丰镇,净水河,和林格尔等地就属“口外七厅”统领。光绪年间,又分四子部落及达尔罕部分垦地和村庄而设武川厅;分丰镇东界卢家营地至正黄旗九佐领地而设兴和厅;分宁远北界灰腾梁各村及毗邻的正黄,正红两旗地而设陶林厅;分萨县兼管达拉特,杭锦,乌拉特垦地村庄而设五原厅;又分郡王,扎萨克二旗垦地村庄而设东胜厅。故有口外十二厅之称。1912年民国当局建立后将厅改成县。1913年设立“绥远特别区”。辖归绥,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净水河,武川,五原,东胜,土默特旗以及乌,伊二盟的13个旗。绥东原有的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四县则划归察哈尔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改绥远特别区为绥远省。又将并入察哈尔的四县以及民国十二年今后增设的集宁等五县一同并入绥远省。
这里另有一座战国古城遗址很有考古代价。这是一座占空中积750亩,阵势狭长并且开阔平坦的古城。在古城背后有一处东西走向的战国赵长城,该长城城墙宽约8米,大部分保存无缺,其正面和角楼遗址清楚可见,并且有烽火台一处。古城是战国期间一座首要的军事城堡。到了西汉期间,成为定襄郡武要县故城,是西汉北部边疆军事重镇。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明了汉、唐、宋期间的陶瓷、货币、修建等遗物。
乌兰察布有悠长的汗青。从邻近的呼市郊区保和少大窑发明的前人类石器场和连接的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发明的石球石器证明:远在旧石器期间,乌兰察布地区就已有人类保存。从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察右后旗,和林格尔县等地发明的细石器以及净水河县闪现的“仰韶文明”证明,在母系社会期间,乌兰察布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且会制造石器,处置打猎,畜牧豢养等出产活动。商,西周期间糊口在这里的游牧部落有面方,獯鬻(xunyu战国后称匈奴),鬼方等。厥后又有林胡,楼烦等民族。他们骁于骑射,长于畜牧,都做过乌兰察布大地的仆人,汗青上统称他们为蛮夷。 战国期间,乌兰察布大部分地区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赵秦诸国纷争,该地区受扰,成为中原诸国的徼(鸿沟)外埠。赵武灵王使林胡,楼烦部臣服后,在阴山下筑长城,至高阙为塞,使乌兰察布盟隔断于中原。赵国所修的长城至今还在兴和,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卓资等地留有遗址。和林格尔,卓资两县靠近黑河的处所曾是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时的练兵场。 战国前期,匈奴节制了长城以北的泛博地区。秦同一中原后,北逐匈奴,在本来的赵地设置了云中,代,雁门三郡。并通过“三郡”修了直通今乌兰察布的丰镇,集宁,卓资,和林格尔,武川等地的驰道。公元前214年,秦把赵燕之长城加以连接和补葺,称为秦长城。它从河北省进入今乌兰察布境内的商都县,又颠末兴和,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卓资,武川等地沿大青山西去。当时该地区属云中郡,雁门郡辖。秦灭后,北方的匈奴鼓起,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大肆南进,今乌兰察布的大部分地区为其占有。
卓资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总面积3119平方千米,全县辖5个镇、2个乡:卓资山镇、旗下营镇、十八台镇、巴音锡勒镇、梨花镇、大榆树乡、红召乡。因卓资山得名,原名桌子山,因山顶平如桌面,故名。1945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带领的绥蒙当局决定在此建置,由凉城、丰镇、陶林、集宁县部分地区析置。因束缚卓资山的战役为贺龙元帅亲身批示,而定名为龙胜县。1952年5月1日,改称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