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季读书多,答道:“是因薄落水而得名的。”
荀攸上前一步,手指导在舆图上瘿陶的位置,向下滑动,滑过汦水,随后转向右移,顺着汦水的河道折往斜上去,最后停在了汦水北岸的一个处所。
荀贞含笑问道:“接着呢?”
——此话出自《孙子·变篇》。
第一更。
郭典苦着脸说道:“军令如山,怎能不从?”
宣康喜道:“此避实就虚,围三缺一之策也!此策如能得行,诸贼唯有弃杨氏西北遁。如此,杨氏能够光复,巨鹿郡南亦可光复了。”
田丰凛然说道:“‘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守,君命有所不受’。”
田丰决然说道:“府君、中尉,王文祖此令乃是昏聩之令,毫不能从之!”
荀贞笑道:“不错,战国时,此亭为齐、赵之疆,两国常常战戍於此。待来日我等今后亭渡河时,诸卿,我等能够追慕一下赵、齐故将的遗风。”T
虎帐里,帅帐中。
阜城在杨氏的东北边,瘿陶在杨氏的北边,高邑在杨氏的西边,打下阜城后,此三地就能构成一个对杨氏的半包抄,单单把西北方向留给了杨氏城中诸贼,此是“围三缺一”。
“中尉的意义是?”
这也是为甚么荀贞此前固然不甘心,但还是遵循王芬的号令带兵来了瘿陶之故。
荀贞前次献策建言,王芬没有听,此次仍然没听,两次不听的启事一样:惊骇褚飞燕击高邑。
荀攸觉得然,点头说道:“前数日在郭太守为迎中尉而摆的酒宴上,田公引李左车之言,云‘百战奇胜’,现在就是用‘奇’之时了。”
郭典讶然,问道:“敢问中尉有何奇策?”
高邑,州府。
……
许季也是大惑不解,说道:“刚才不是说不能硬攻杨氏,只能智取么?就算今后地偷度过河了,可终究不还得硬攻么?”
避开稀有万贼兵屯驻的杨氏,改击城防空虚的阜城,此是“避实就虚”。
荀贞在瘿陶城外驻兵两日,等来了王芬的回文。
豫州如此,冀州亦不例外。
却与田丰的预感不符,王芬没有采取“击真定以分裂贼兵、先取褚飞燕、后击其他诸贼”的战略,而是令荀贞与郭典合兵北上击杨氏。
本朝的刺史远比前汉权重,从一个细节便可看出:本朝自光武天子以来,在天子颁布的正式圣旨中常常会把“刺史”放在前,把“二千石”放在后,而这类把“刺史”置於“二千石”之前的写法在前汉是几近没有的。前汉的刺史只要监察部内郡国守相之权,而本朝的刺史还无能预处所政事,并从安帝、顺帝年间起,因为跟着戚、宦之祸的减轻和皇权的日趋减弱,社会冲突日趋激化,各地叛逆此起彼伏,刺史又被遍及地被付与了领兵统郡之权。
客岁初,王允被朝廷拜为豫州刺史,携荀爽、孔融诸州吏至颍川,就曾统带郡兵帮手皇甫、朱俊平乱,在皇甫嵩、朱俊转去别州以后,豫州的兵事更是由王允全权卖力。
荀贞、荀攸、宣康、徐福、许季等人立在舆图前,会商该如何才气把褚飞燕逐出巨鹿。
“你看他的这封上书。”
饶是以荀贞喜怒不形於色的城府,看到这条军令后也差点没把它揉成一团扔出去。
荀贞、郭典如不从命王芬的军令,王芬当然无权措置他俩,可却能上书朝中,劾奏他二人。
看着舆图,出神地沉思了会儿,荀贞重重地在荀攸手指最后逗留的处所击了一拳,说道:“就按此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