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
――
“他自称阳平卫国人,姓乐名进。”
“鄙人草字文谦。”
便是荀贞不说,乐进也是这般筹算的。他之以是肯立在雪中,忍着冻,和荀贞说这么半天话,一来敬他荀氏的出身,二则便是早有筹算今晚在繁阳借宿了。此时见荀贞聘请,他求之不得,当即应道:“如此,便打搅足下了。”
那行人毫无防备,突然被包抄住,最早的反应是往腰间摸刀。荀贞心中一紧,就要拍马畴昔,却又见在杜买说了句甚么后,那人随即放开了手。两边扳谈几句,因相距远,荀贞听不到详细内容,只要只言片语被风吹来,大抵是杜买在扣问他“从哪儿来”、“叫甚么”之类。
杜买猜疑地说道:“此人披蓑顶笠,挎囊带刀,像是过路的行人。这两天连着下雪,便是本亭黔黎也甚少出门,更别说旅人了,畴前天到现在一个都没见过。……,此人是谁?荀君,要不要叫住了,查问一二?”
远处不感觉,行到近处,才发明此人个子很低,只要七尺高低,换算成后代的单位,也就是一米六出头,面庞枯黄,外披蓑衣,里边只穿了件玄色的单衣。此时,此人已将斗笠取下,头上戴了个竹冠,装束粗陋,腰上插的刀也不是甚么好刀,刀柄上缠绕了几圈麻线,刀鞘只是两个木片,外用绳索缠着,包住了里边的刀刃。
“乐君远来是客,我是地主,岂不闻‘客随主便’?莫要推让了!”荀贞不由分辩,把缰绳塞到了他的手里,又叮咛陈褒,“归去后先请黄公烧点热水,让乐君泡泡脚,去去寒气;再好生做几个好菜,将酒温下,今晚我要尽尽地主之谊,请乐君尝尝我们这儿的菜肴酒水!”交代完了,又对乐进说,“乐君固然先去,我很快就回,不会太晚。”
荀贞与文聘驻马远观,见杜买他们先将那行人围住,陈褒、繁尚站得略远,握住刀柄,警戒地盯着那人,杜买离得较近,但也是谨慎翼翼。他们三个皆为亭中的熟行了,在对于“寇贼”、“嫌犯”上很有经历。不需提示,也知要谨防“贼人”暴起伤人。
杜买、陈褒、繁尚三人都是徒步,按刀疾行,将那人撵上。
他想道:“看来我猜得不差,这位荀君定非常人。要不然,也不会使县君靠近吏的从侄恭谨侍从,更不会随便就能荐人拜入荀氏门下。”更果断了刚才的判定,“若能与他交上朋友,无益无弊。”
“噢?没甚么。”
荀贞号召文聘,打马奔驰,也不等杜买跟上,径来到陈褒、繁尚的边儿上,打量这个叫“乐进”的行人。
乐进游移了半晌,心道:“这位亭长荀君边幅固然清秀,性子倒是直率,初度见面,才说了没几句话就邀我同榻而眠。听他言谈不俗,又出身荀氏,固然不知为何做了一个亭长,……”瞧了一瞧文聘,“但有这繁华少年恭谨侍从,料来定非庸人,交个朋友也无坏处。”想及此处,定下了主张,答道,“只要荀君不嫌鄙人无趣,便是畅谈一宿也是无妨。”
“有甚么打搅的?亭舍本就有欢迎行人之责。……,提及来,自我当了个亭长以来,好几个月没出过远门了。乐君从兖州来,必有很多故事,又一起走来,定然见闻很多。如果乐君不以鄙人粗鄙,鄙人还想冒昧地要求今晚能与乐君抵足而眠,一听为快呢!”
乐进闻言,立即又行了一礼,这一礼比刚才那一礼昌大多了。他说道:“久闻荀氏高名,本日得见足下,三生有幸。”心中恍然,“难怪这繁华少年恭谨相从,他却竟是出自荀氏。……,只是怪了,有这么好的出身,却如何来做一个亭长?”虽有迷惑,不好相询,临时存狐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