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者促进违其现业 五种辛菜名为助因。以能帮助烦恼业故。淫盗杀妄名为正性。以是存亡底子摆脱怨故。根尘偶对。流逸奔趣。恰是无明现行业用。是故除而去之。刳而空之。违而背之。苟三行渐着。服从渐成。六用不可。返流全一。妙圆划一。身心快然。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二别释三。一除其助因二。一总指食为助因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重指业相也。昧圆明实在。成能所虚妄。能所妄动本无因依。妄图产生。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故无体也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不法 指现相也。已成虚妄。故云非真。而求于复便现虚相。此即所变真影转成人间诸相也。其相体虚。故云非相。非犹妄也。此即总举。非生下别列。无而忽有故生。有而暂止故住。缘虑相续故心。染净不同故法。体元不实故皆言非。于中非心。便是六粗中前二粗也 二随业受生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促学习行渐次 二刳其正性二。一劝持戒二。一正劝止持三。一正明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七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一)
是故天下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图成业性故。十二辨别。由此轮转。是故交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内由动相。外感风轮。故有声现。因空生摇。坚明立碍。故有色立。金风相摩。则有火光。火则有气。气则香也。宝明生润。火光上蒸。由斯流水。水有冷暖。故成触也。触分涩滑。与舌相对。则有味生。五境合意。则名为法。此六尘境与内根妄图。和合混乱。由此造作统统诸业。故成业性。业必有报。十二品类由此辨别。故成轮转。是故下结成旋复。旋复亦轮转也。声香味触略举十二之四也 三类生不同三。一总标列
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指转相也。由前动故。觉动希静。嫌妄欲真。希欲既生。转增迷倒。不复元静。但得影真。是虚妄心所变起故。故云已非真真如性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天下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阔别。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好处 存亡底子无过淫杀。此五能助。复加荤秽。引诸险恶。污清净道。故福德天众舍离。无益诸鬼同住也。唯增痴惑。失正真道。修三昧者岂不慎之 二终作魔民
由因天下留碍循环障倒置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夺目其类充塞 留碍为缘。障隔不决。苟逢明着。爱此受生。名色相羯南。星斗日月。吉者为休。凶者为咎。下至爝火蚌珠。俱此类耳。此等皆是有情变生。能与人间作休咎灾祥之应耳 六惑类
本此无住。建立天下及诸众生 无同异相也。依前同异觉得底子。而得生起无同异也。之前二相。恰是无明梨耶识体。虽分同异。一念转成微细生灭。满是无明。今后变起江山大地根身种子。故起信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以依动故能见。依能见故境地妄现。维摩云。从无住本立统统法。此即无明无因故云无住 二别明倒义三。一众生倒置二。一因迷有相
乘此轮转倒置相故。是有天下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情想相因。形待不息。有情天下不出十二。动念初起。迷本圆常。影明遂现。故卵生居首。情爱后起。次有胎生。异爱分歧。次分湿化。想心骚动弃取多端。成后诸类有色无色等。下自委辨 二别释十二。一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