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道:“恰是如此,了脱存亡,证悟大道。然自古及今,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却如麟角。不出阳神,终是虚妄。昨日街头犹走马,目前棺内已眠尸。待寿尽身腐,或为鬼仙,或行投胎,诸多手腕,可贵真道。”
李煦宁转首望时,只见那三丈开外的一梅花重檐亭顶雷公柱上,不知何时已多了一人影。
那人着一身墨色长袍,李煦宁观其面相,额窄颏丰、颐边少鬓、面色赤燥,清楚一纯火形人面相。须知千人千年,万人万性,当真纯形之人颇少,多为兼形之人。虽存了些许疑虑,倒也并未穷究,李煦宁心下略作推断,出声道:“前辈来自那边?”
常徵嘻笑一声:“摄生之道,内养其性,外修其身,性命双修便是此理。陈泥丸师云:初修丹时,神清气爽,身心和畅,宿疾普消,更无梦寐,百日不食,喝酒不醉,到此职位,则赤血换为白血,阴气炼成阳气,身如炽热,行步如飞,口中能够干汞,吹气能够炙肉,对景偶然,如如不动,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闻九天,目视万里,遍体纯阳,金筋玉骨,阳神现形,出入天然,此乃长生不死之道。
“道不言寿。”玄真轻喃。
其声倒是深厚韵长,令得李煦宁愈起疑虑,欲以六通观之。
“未曾,”李煦宁先是一点头,再而笑道:“至于样貌,尚不知真假。”
玄真点头,望向李煦宁,道:“此二者分为何意?”
常徵立时打了鸡血般,道:“我道门摄生之道最高境地便是与道合真,天人合一,届时方可与道同存,超然乎物境以外,清闲乎有为之乡,与六合而同参造化,乘品德而放游无穷,此之谓不亡之寿也。
“快提上,去看看其他人。”李文华抢先拎起一尸身,朝坝下赶去。云虎、杜墨二人忙是跟上。
随即与李煦宁道:“那人可流露身份?是何样貌?”
是故,万物规律稳定,留一线朝气。统统皆有定命以后,统统又皆有变数。而我命在我不在天即为得道真人之所见,而我道家修行便是争得那遁去之一,争得得道之法,争得与道合真,争得不亡之寿也。”
李煦宁一时候立于原地。
“......”
常臻、常徴听得甚是迷惑,道:“师父,您问这有何干系?”
玄真点头,表示其持续。
然,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一即为变数,为不肯定之意,可代万物生灵,非独一人尔。《周易.系辞上传》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六合之数五十有五。此以是成窜改而行鬼神也。
李煦宁道:“未曾脱手,当时复金会之人并未在场。因那禁制,便是捉了其亦是无用,故而成心放了。”
玄真瞟其一眼,尽是搬些平常话,与照本宣科有何异也。随即道:“谈谈命之论。”
然,修道之艰巨,古来多少修炼士,成仙得道有几人,是故玄门指要言,修道不难在才华,而难在志趣。不难在识量,而难在眼孔。不难在学问,而难在风致。不难在英勇,而难在坚久。不难在悟解,而难在超脱。”
李煦宁并未言其他之事,于身前齐截圆,口诵圆光法咒:“琼轮光辉,全盈不亏。玄景澄彻,神扃启扉,中有高尊,琼冠羽衣,愿降灵气,赴我归期。”那人面庞立时现于圆光以内。
第二日一早,李煦宁便寻得玄真,与之略谈昨日所产生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