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宜补 阳勿浮 《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谓阳常不足,阴常不敷。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六合之气以生,有生之气,便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
不为中 名为类 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成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伤寒着 金匮藏 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金匮玉函,示贵重秘藏之意也。其方非南阳所自造,乃上古贤人所传之方,所谓经方是也。
一二方 奇而妥 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之类,皆奇而不离于正也。
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若河间 专主火 金・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桂葛投 鼓邪出 时医有发汗之戒,以其无外证而妄汗之也。若头痛、发热、恶寒,有汗宜用桂枝汤法,无汗宜用葛根汤法,鼓邪外出,然后治其痢。
胃阴展 贲门宽 如膏如脂,叠积胃底,即胃阴也。久隔之人,则胃阴亡矣。高鼓峰云∶治隔一阳明尽之,阳明者胃也。但使胃阴充拓,在上之贲门宽展,则食品入;鄙人之幽门、阑门津润,则二便不闭,而隔症愈矣。
风寒入 外撞鸣 经云∶微寒微咳。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风从外相而入于肺,寒从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觉得之帅也。
明今后 须酌量 言医书充栋汗牛,能够博览之,以广见地,非谓诸家所着皆善本也。
数子者 各一长 知其所长,择而从之。
凉泻法 令瘀销 火势盛,脉洪有力,寒凉之剂原不成废。但古人于血症,每用藕节、黑栀、白芨、旧墨之类以止涩之,致留瘀不散,觉得咳嗽虚痨之基。《金匮》泻心汤,大黄倍于芩连,为寒以行瘀法。柏叶汤治吐不止,为温以行瘀法。二方为一温一寒之对子。
通不痛 调和奉 公例不痛,气血调和也。高士宗云∶通之之法,各有分歧。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蔼,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不过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元阳伤 八味使 崔氏肾气丸,后报酬八味地黄丸。立方之意,原为暖肾逐水,非补养元气。明・薛立斋及赵养葵始用以温补命火,时医遂奉为温补肾命之主方。景岳右归饮、右归丸皆本诸此。如火未大衰者,以还少丹代之;阳虚极者宜近效白术汤。
气上呛 咳嗽生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然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红紫色 郑卫音 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虚痨第三
寒侧重 加桂姜 加干姜、桂枝,甚者加附子、肉桂。
迨东垣 重脾胃 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白叟。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七十二,旧本亦题元人。作《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先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
卤莽辈 只贞元 贞元饮是治血虚而气无所附,以此饮济之、缓之。方中熟地、当归之润,以是济之。甘草之甘,以是缓之。常服保养之剂,非抢救之剂也。今医遇元气欲脱上奔之症,每用此饮,以速其危,良可长叹!阴霾盛 龙雷奔 喘症多属饮病。饮为阴邪,非离照当空,群阴焉能退避。若地黄之类,拥戴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而龙雷之火,愈因以奔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