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注痛 苏合研 入山林古庙及见非常之物,脉乍大乍小,两手若出两人,宜苏合丸,研而灌之。
胃阴展 贲门宽 如膏如脂,叠积胃底,即胃阴也。久隔之人,则胃阴亡矣。高鼓峰云∶治隔一阳明尽之,阳明者胃也。但使胃阴充拓,在上之贲门宽展,则食品入;鄙人之幽门、阑门津润,则二便不闭,而隔症愈矣。
消阴翳 制阳光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五皮饮 元化方 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方出华元化《中藏经》。
薛氏按 说骑墙 明・薛己,号立斋,吴县人。着《薛氏医按》十六种,大略以四君子、六君子、清闲散、归脾汤、六八味丸主治,语多骑墙。
水肿病 有阴阳 肿,皮肤肿大。初起目下无形如卧蚕,后渐及于一身,按之即起为水肿,按之陷而不起为气肿。景岳以即起为气,不起为水,究之气行水即行,水滞气亦滞,能够分,能够不必分也。只以阴水,阳水为别离。
三气痛 香苏专 因大怒及七情之气作痛,宜香苏饮,加元胡索二钱,七气汤亦妙。又方,用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水煎服。
朝暮吐 别离看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与隔食症宜别离而药之。
又胸痹 非偶尔 胸膺之上,人身之太空也。宗气积于此,非偶尔也。
外疏浚 内畅遂 此二句是解以是发汗之故也。张飞畴云∶当归四逆汤治痢极效。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口渴下重者,白头翁汤如神。
血之道 化中焦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窜改而赤,是谓血。
详而备 王肯堂 金坛王宇泰,讳肯堂。着《证治绳尺》,虽无所采择,亦医林之备考也。
温肌腠 外清闲 血之流溢,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外相。
诸方论 要拳拳 《中庸》云∶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腹满痛而下利者,虚也。吐泻而痛,太阴证也,宜理中汤;雷鸣、切痛、呕吐者,寒气也,宜附子粳米汤。此以下利而知其虚也。胸满痛而大便闭者,实也。闭痛而不发热者,宜浓朴三物汤专攻其里;闭痛而兼发热者,宜浓朴七物汤兼通表里;闭痛、发热、痛连胁下、脉紧弦者,宜大黄附子汤温下并行,此以便闭而知实在也。若绕脐疼痛,名寒疝,乌头煎之峻,不敢遽用,而当归生姜羊肉汤之妙,更不成不讲也。
越汉季 有南阳 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东汉人也。着《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平冲逆 泄奔豚 冲气上逆,宜小半夏加茯苓汤以降之。奔豚症初起,脐下动气,久则上逆冲心,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安之。
高文者 推钱塘 张志聪,号隐庵;高世 ,号士宗。俱浙江钱塘人也。国朝康熙间,二公同时学医,与时分歧,遂闭门着书,觉得传道之计。所注《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等书,各脱手眼,以发前人所未发,为汉后第一书。今医畏其难,而不敢谈及。
若黄土 实翘翘 粪后下血为远血,《金匮》用黄土汤。
便短缩 阳水伤 小便短缩、口渴属热,名为阳水。
若舍风 非其治 既名中风,则不成舍风而别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