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金匮》) 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者。
侯氏黑散(《金匮》)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敷者。《外台》治风癫。
水肿方
炙甘草汤(《金匮》) 肺燥、肺痿、咽痛、脉代等证。
咳嗽诸方
十枣汤 治水饮作痛。峻剂,不成轻用。
麦门冬汤(《令媛》) 治大病后炽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便秘。
川椒(二钱,微炒出汗) 干姜(四钱) 人参(三钱)水二钟,煎一钟,去滓,入胶饴四钱,煎取八分,温服。如一炊顷,可食热粥半碗。
防己黄 汤(《金匮》) 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附子理中汤 治反胃。
附隔食体例∶《人镜经》曰∶《内经》云∶三阳结谓之隔。盖足太阳膀胱经,水道不可;手太阳小肠经,津液干枯;足阳明胃经,燥粪结聚。以是饮食拒而不入,纵入太仓,还出喉咙。夫肠胃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五七日不便,陈物不去,新物不纳,宜用三一承气汤节次下之,后用脂麻饮啜之。陈腐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营卫昌,饮食自进矣。
水肿方
即理中汤加附子三钱。治反胃,加茯苓四钱,甘草减半。
麻黄(六钱) 石膏(八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五枚)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三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钱。风水,加白术三钱。
熟地(四两) 云茯苓(三两) 肉桂 牛膝 丹皮 山药 泽泻 车前子 山茱萸(各二两) 附子(五钱)研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灯草汤送下,一日两服。以两为钱,水煎服,名加减《金匮》肾气汤,但附子必倍用方效。加川椒目一钱五分,巴戟天二钱,治脚面肿。
妙香散方见《遗精》。
黄汗
资寿解语汤(喻嘉言) 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与地黄饮子同意。但彼重在肾,此重在脾。
贞元饮(景岳) 阴血为阳气之按照归,血虚则气无所按照,时或微喘,妇人血海常虚,多有此症。景岳方意在济之缓之四字。济之以归、地,缓之以甘草,很成心义。古人加紫石英、黑铅之重镇,则失缓之之义;加沉香、白芥子之辛香,则失济之之义矣。且此方非为元气奔脱而设,时医每遇大喘之症,必以此方大剂与服。气升则火升,偶得濡润之药,气亦渐平一晌,旋而阴柔之性与饮水混为一家,则胸膈间纯是阴霾之气,其人瞬息归阴矣。吾乡潘市医倡此法以局人神智,无一人悟及,诚可悔恨!熟地黄(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身(三四钱) 炙草(一二三钱)水三四杯,煎八分服。
大黄 附子(各二钱) 细辛(一钱)水二杯,煎八分服。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按而陷落。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
生地(四钱) 桂枝木(一钱) 阿胶(一钱五分) 炙草(二钱) 人参(一钱) 麦冬(二钱五分) 枣仁(原方火麻仁,一钱五分)加生姜一钱,大枣二枚,水一杯,酒半杯,煎八分服。
半夏(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杏仁(二钱,去皮尖) 白芥子(一钱,炒研)加生姜七片,水煎服。寒甚,加细辛七分;愚每用,必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细辛。
桃仁承气汤 治亲信痛,大便不通,其人如狂,属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