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 第5章 两个基本点
是如许吗?
当然过瘾。伦理、品德、礼节,本来就是为了让草民们循分守己,君主们坐稳江山。秦汉今后,历朝历代都对峙伦理治国和礼乐轨制,启事就在于此。
这是一张蜘蛛网,并且弹性很好。
不过在周人看来,他们的天下不会亡,因为像音乐。天子和诸侯是“高音”,大夫和士是“中音”,布衣和仆从是“高音”。也像音乐个人,民族和国族是乐团,氏族和宗族是乐队,天子、诸侯、大夫、士是批示。
学习音乐,抚玩乐舞,更是贵族必修的功课。如果有前提,还应当向全民推行。因为庙堂有音乐,则君臣和敬;乡里有音乐,则宗族和顺;家中有音乐,则父子和亲。[5]
名分就是名位和职分,也就是一小我的社会身份、社会职位和社会角色,以及呼应的权力、任务和报酬。职位特别高的,另有爵号和车服。爵号是“名”,车服叫“器”。名和器合起来,就叫“名器”。
但,这跟“以德治国”又有甚么干系呢?
结果当然很严峻。遵循这个“忠君原则”,诸侯如果对抗天子,大夫就应当跟着对抗;大夫如果背叛诸侯,家臣也会跟着反了。周的灭亡,就因为此。
父母归天,要“守丧三年”。如果父母是天子或诸侯,则要在他们临死之前建立“治丧委员会”,给他们备好棺椁,换上寿衣,然后守在他们身边看着他们死,叫“为臣”。这是中国最早的“临终体贴”,但只要天子和诸侯才气享用。
南蒯是季孙氏封地费邑的宰。照端方,季孙氏把费邑承包给南蒯后,本身就不如何管事,以是南蒯在那边当了三年老迈。但,当南蒯决定叛变季孙大夫、支撑鲁国国君时,费邑人却不干了。他们把南蒯抓起来,对他说:畴昔我等服从于先生,是因为虔诚于主上。现在先生有了那种设法,我辈却没有这等狠心。那就请先生另谋高就吧!您白叟家的抱负抱负,上哪儿不能实现啊!
不过既然是心机维稳,那就要深切民气。是以既得扎篱笆,又要开口子,兼顾社会标准和小我自在,正如封建制或邦国制要“兼顾君权与民权”。这就像犹太人的割礼,只会割掉少量包皮,不会连根堵截。没错,切得跟寺人似的倒是完整安生了,但那样的稳定成心义吗?
这可真是天字第一号的乐团。这个乐团吹奏的,是最恢宏的交响乐,最动听的奏鸣曲,最有气势的大合唱。
冠礼又叫“婚冠礼”,实在就是贵族后代的成年礼。遵循西周轨制,孩子出世百日,要由父亲定名,表示他正式获得生命,成为家庭成员。如果是男孩,六岁开端在家学习,是家学。十岁进投止黉舍,是小学。十五岁入辟雍,这就是大学。二十岁大学毕业,就要停止婚冠礼,正式成人。
奇特!周,不是礼节之邦,要讲“父母之命,媒人之言”,讲“男女授受不亲”吗?也会有这等事?
魏绛是春秋期间晋悼公的大夫。因为功劳卓著,悼公要将郑国奉献的乐队分一半给他,魏绛表示不敢当。他说:乐舞是用来稳固美德的,是以能够镇抚邦国,共纳福禄,怀柔吸引远方之人。这才叫“乐”,也才气够叫“乐”。[4]
是以,固然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克己复礼”,目标都是为了保护姬周政权,保持封建次序;但他们起码清楚,心机维稳才是最好的维稳。这就要“伦理治国”,包含德治和礼治;也要“礼乐教养”,包含礼教和乐教。礼和乐,是落实以德治国的“两个根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