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北京近郊发掘周初(约西元1120年)木椁墓,出土青铜兵器中,有“戟”九支,证了然:“戟”这类中国特有的兵器,起码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汗青。
戟为戈、矛合体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敌,旁有横刃,钶勾啄敌,具有勾刺的两重感化。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有的鞭首上连缀一条短铁链,上系两节铁棍,称做联珠双铁鞭。另有一种铁链夹棒,出自西北地区,是受农家打禾连枷开导创制而成的。
另有一种木质鞭杆,其长度以人之一臂加肩宽度之,亦称“短鞭”。因其形短小,用时极便利。
十八般兵器——戟
汉刘熙《释名?释兵》:“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释名:利用钺的武将,必然是负担着光荣的任务,堂堂正正地扫讨天下。)
斧,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不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科罚之具。刑书释名载:黄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锯、钻凿、斧銊、鞭扑、是也。由此推之,则斧之始于黄帝时也,其理甚明;惟当时并无所谓三十六法,对敌时不过乱砍乱劈而巳;迄汉时,南中蛮人创斧法,亦如枪法之创于武吃氏而流入中原者,惟始创者之为何人,则不成考据矣。其法初亦无三十六手之多,后之武师,从而增益之,使窜改不测,成为战阵之利器,故今传板斧有三十六法也。
当代戟分戟分顿时戟、步战戟、双戟平分歧用法,明清以後,一样形制的戟,各种技击流派,亦有各种分歧练法。
宋丁度、曾公亮《武经总要》:“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唐朝已广用之。”
《周礼?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干橹之属,其名未尽闻也。”林尹按:古有大盾、步盾、子盾等。
宋朝盾牌形制分歧,小盾为马战和步战用,大盾攻城时可用,且有木盾、铁盾之分。大盾:《宋史?赵赞传》:“世宗移兵趋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木盾:《宋史?曹操纵传》:“操纵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操纵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盾之能力:《宋史?宗越传》:“家贫无以马,常刀盾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以后,形与戈略同,皆横刃也;旧说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异于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内上亦有刃。古权贵之家,皆立戟于门,以示官勋,是则又以兵器而兼为仪仗矣。厥后又略变情势,援与柲之间,架以横梁,而援成反装之新月,形变横刃以内而为直刃之枪尖,且有架横梁于柲上,两面各作一倒装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画戟;横梁之下,又装以铁制古钱或古锭,不知其何用,岂先人矜奇眩异,即兵器亦加以装潢耶?惟本日兵器中所见之戟,皆用方天画戟之式,或单刃或双刃不一。至古戟则不但不成见,即图其形以示武师,或且瞠目而不能称其名,因而而叹古器之失传,古法之不成多得也。至戟之变体,不知始于何时,而后入竟弃古器而就此,谅有合用之处,然亦尽可另立项目,何必然借戟觉得名,若二器相类,犹有可说,今二物回乎分歧,绝无类似之处,沿惯用之,未可分歧。着者非必求奇特,实不能顺俗,亦未敢苟同也;顺次录之,纵人非我,所弗计也;世之精娴武事者,或不至顺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