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桂笑着接了,咬上一口,上十供的东西都是宋家厨子做的,用的新米新面,格外苦涩,吃了半个饼子,同他商定好了,趁早还约在树林子里见:“你抓的那只松鼠被上头姐姐们送给太太去了,太太赏了我,我同你分一半。”
叶氏早就预备着,小竹箩里头满满堆着铜钱,光是这钱挑上山来,就使了两个夫役,婆子们满口吉利话,小丫头子趁机往里抓上一把,老太太嘴角一松笑起来:“给她们都赏些。”
这么经了几次,也就没人笑她了,这事儿□□燕繁杏晓得了,繁杏嘴快,叶氏性子淡,若不找些话说,她坐在房中一日就是埋头看书,摆了棋盘打棋谱,一局摆了十来年都没摆完。
在山下还能吃茶下棋打谱看书,到了山上别无事做,除了宋荫堂跟余容泽芝来存候,只是闲坐,对着山松发楞。
石桂没笑,道观里头说的满是道号,他只怕连本身的姓名都不记得了,姓名不记得了,故乡就更不记得了。
绿萼在家里独一能碰的就是佛经,可跟着念佛有口偶然,摊在她面前,她也还是不识得,看看石桂摸着太上感到篇,还当她是真想积善。
“我叫石桂。”想了想又道:“桂花的桂。”
石桂不怕人笑,一笔笔描起来,没有黑线就用蓝线,她串着针,绿萼坐到她身边,看着她绣笑一笑:“你这么扎不对。”
起经出幡祝厨以后就是吊大塔,黄纸与竹骗局接,做成塔形,按着神位图吊挂起来,挂塔的时候石桂几个跟在老太太叶氏前面看,里头一班小羽士,分拿着笙管,云锣、小吊钟吹打,年长些的便击大鼓,拉二胡,再小些的手里拿着磬钹铙,掐着点儿敲上两下,口里从蓬莱仙韵净六合神咒唱到迎仙客。
她既没学过绣,也没习过字,她说要绣经,丫头们哧哧笑一回,还不住问她:“布裁了未曾?笔削了没有?再看看那线,分好了没有。”一面说一面笑。
早上领赏没有他,深更半夜的念佛轮着他了,那几个小的念着经,他懒洋洋支棱着腿儿打个哈欠,身上衣裳薄弱,叫风一吹打了个颤抖,两只手叉在袖子里。
小丫头们不过做些粗活,做的帕子也是绣上一朵花两片叶,到了绿萼的手里,下针又快又好,既是道家的典范,还在上面描上了暗八仙纹,没一会儿就替她绣出葫芦莲花来。
小羽士挠挠脸,这回倒肯奉告她了:“明月。”抬高了声儿,一面说一面觑着她的神采,她如勇敢笑,他站起来就走。
只当夜里难过,没一会儿春燕就说厨房里煎了红糖姜汤,到点儿了另有东西吃,也不满是为着她们,宋老真人到底年纪大了,这场法事原是交给他门徒来办的,何如老太太相托,只得自个儿接下来。廊下还烧了炭盆,几小我挨着过一夜,总能熬畴昔。
珊瑚几个拿了箩儿下去,等这一层层的竹塔吊起来,小羽士一个个奔过来拿赏钱,用道袍兜住了,欢欢乐喜的归去。
繁杏便把这个当作笑话讲给叶氏听,叶氏听了抬昂首,春燕只当石桂是成心出头的,前边又有瞒着绿萼出身的事在,笑一声:“不过是小丫头瞎混闹,她只怕连姓名都认不全的,何况是这天底下第一的善书。”
几个丫头本来最瞧不上绿萼的,看她露了这么一手工夫,拿起来看了啧啧出声:“你另有这么一手呢,这一个做好了倒能献上去了。”
这会儿不是石桂轮值,四下里除了念佛声,只要风不住灌在耳里,她揉搓了眼儿,把黄纸拿出来,正看得鼓起,背面伸手拍一拍她。
夜风吹得人手脚发寒,喝多了姜汤要如厕,几个丫头哪敢擅离,只好围着炭火烤一烤,后背冷透了,前面暖烘烘,坐在小杌子上头,一个挨着一个打起打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