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冰窖自古以来,都是某些“人”的休身养息之所,他们一旦出了冰窖,将会变成大祸。刑天的记录最早见于《山海经·外洋西经》,传说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被黄帝败于阪泉后,刑天一向伴随摆布,居于南边。但刑天不甘心失利,待炎帝身后,黄帝飞升成为天帝,刑天安设好族人,便于某天单独手执利斧和盾牌,直杀上中心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亲身披挂出战,竭尽尽力才胜之,斩其头颅,埋在常羊山里。但是刑天仍然不肯屈就,以残破的身材重生,因为没有头颅,他以乳为眼,以脐为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战役不止。
那断头的刑天,至今还在常羊山的四周,挥动动手里的兵器呢。
刑天一摸颈脖上没有了头颅,顿时惶恐起来,忙把斧头移到握盾的左手,伸出右手在地上乱摸乱抓。他要寻觅到他那颗不平的头颅,安在颈脖上再和黄帝大战一番。他摸呀摸呀,四周的大小山谷被他摸了个遍,参天的大树,凸起的岩石,在他右手的触摸下,都折断了,崩塌了,还是没有找到那颗头颅。他只顾向远处摸去,却没想到头颅就在离他不远的山脚下。
刑天原是一个知名的巨人,因和黄帝争神座,被黄帝砍掉了脑袋,这才叫刑天。“刑天”这个名字的意义就是:天者,颠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复仇。(另有一说以为,刑是割,刈的意义;天是首,即头的意义)
看着无头刑天还在气愤地挥动盾斧,黄帝内心一阵颤栗,不由自主地惊骇起来。他不敢再对刑天下毒手,悄悄地溜回天庭去。
《山海经·外洋西经》记录:“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则故事中的刑天氏向来被学者以为为前人假造的神话人物,但笔者见到头木功课不久的柳树萌发新枝顶风摇摆的场景时,老是不由得遐想起这个不平不挠的刑天形象。是以,笔者以为,刑天的本相就是被头木功课的柳树,特别是树龄几十年、树干细弱被砍去树冠的柳树,与断头后仍然矗立的人尸非常类似,偶然树干还会构成一些伤疤,更是一付“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形象。刑天故事表示,对柳树的头木功课法由来已久。
刑天一摸颈脖上没有了头颅,顿时惶恐起来,忙把斧头移到握盾的左手,伸出右手在地上乱摸乱抓。他要寻觅到他那颗不平的头颅,安在颈脖上再和黄帝大战一番。他摸呀摸呀,四周的大小山谷被他摸了个遍,参天的大树,凸起的岩石,在他右手的触摸下,都折断了,崩塌了,还是没有找到那颗头颅。他只顾向远处摸去,却没想到头颅就在离他不远的山脚下。
这类气象是多么壮观啊!落空头的刑天,*着他的上身,似是把他的两乳当作眼,把他的肚脐当作口,他的身躯就是他的头颅。那两乳的“眼”似在放射出气愤的火焰,那圆圆的脐上,似在收回仇恨的谩骂,那身躯的头颅如山一样坚固安定,那两手拿着的斧和盾,挥动得是那样的有力。
黄帝到底是久经疆场的老将,又有九天玄女传授的兵法,便比刑天多些心眼,觑(qu)个马脚,一剑向刑天的颈脖砍去,只听“咔嚓”一声,刑天的那颗像小山一样的庞大头颅,便从颈脖上滚落下来,落在常羊山脚下。
刑天左手握着长方形的盾牌,右手拿着一柄闪光的大斧,一起过关斩将,砍开重重天门,直杀到黄帝的宫前。黄帝正带领众大臣在宫中抚玩仙女们的轻歌曼舞,猛见刑天挥动盾斧杀将过来,顿时大怒,拿起宝剑就和刑天斗争起来。两人剑刺斧劈,从宫内杀到宫外,从天庭杀到尘寰,直杀到常羊山旁。